作者:戴家瑀

誰發明了CDMA?這是一部電影嗎?從附圖中的電影海報看起來,像是一部數十年前,好萊塢拍的老黑白片。可是CDMA不是近幾年才有的新技術嗎?

事實上,世間並沒有這部電影,CDMA也不是最近幾年才出現的發明。今天,就讓我來講個古,告訴你們一個和「誰發明了CDMA」有關的故事。我保證,這故事絕對比電影還要有趣。

 誰發明CDMA是一部電影嗎

 先介紹女主角:海蒂拉瑪(Hedy Lamarr),西元一九一三年出生於奧地利的維也納。海蒂年輕時嫁給一個專門賣武器給「納粹」的軍火商人。四年之後,她來到倫敦,以逃離她失敗的婚姻。在英國,海蒂遇到美國米高梅電影公司的主管,憑著她過人的外貌(海報中的照片可為佐證)和智慧,進入好萊塢。海蒂是個聰明的女人,在1933那個古早的年代,她在狂喜(Ecstasy)這部劇情電影中裸體演出,堪稱影史上的第一次。這個影史上的第一次讓她一下子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想想看,1933年、民國22年,那是多久以前?)

在四年的失敗婚姻中,她無意間得到了一些無線傳輸的「軍事機密」。原來是她的前夫即使是在討論公事時,也喜歡把美麗的海蒂帶在身邊。而在這個時候,納粹正在積極地強化它潛艇的戰鬥力。當時的魚雷發射前,只能做「直線的瞄準」。但是魚雷發射以後,因為海浪及其他眾多變數,往往會錯失目標。於是納粹德國希望以「無線電波」為基礎,開發出能夠「無線遙控」魚雷的控制系統。而且為了預防敵軍也用同一波段的無線電波來干擾這套控制系統,德國希望開發出防干擾的無線通訊技術。在討論和研發的過程中,海蒂偷偷地吸收了許多極具價值的概念。

後來海蒂在好萊塢遇見了故事中的男主角:喬治安塞爾(就是圖中彈鋼琴的人)。喬治是一個極富創造力的藝術家,他在1926年曾經創作過一首前衛的曲子,以16台鋼琴配上救火車警鈴以及飛機的螺旋槳。演奏時,以電力驅動的螺旋槳會造成強風,所以演奏者還必須想辦法讓自己能夠安穩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

有一天,海蒂向喬治提起一個秘密通訊系統的想法,想要研發出能夠抵擋敵軍電波干擾的魚雷控制系統。靠著兩人的智慧,他們發明了Secret Communications System,並且在1942年的八月得到美國的專利。他們將這項專利送給美國政府,希望能夠對當時正如火如荼進行中的二次大戰有所幫助。可是美國軍方的科學家完全不把他們的研究當一回事。美國軍方甚至認為海蒂如果想要幫助美國,還不如多利用她的美貌和明星的地位幫助美國多賣一些政府公債。事實上,海蒂真的幫忙賣了七百萬美金的公債,而她和喬治的發明,則一直處於被冷凍的狀態。

海蒂和喬治發明的魚雷控制系統,基本概念是Frequency Hopping(跳頻)。所謂跳頻,就是控制魚雷的無線電訊號,會很快地在不同的頻率中換來換去(跳來跳去),所以不會被敵人干擾。但是訊號在跳的過程,是依循一定的規律(Pattern)。而這個規律像是一個鑰匙,接收器在收到這個鑰匙後,就知道在這些雜亂無章胡亂跳的訊號中,哪些才是重要的。當時他們是用機械的方式來處理這些訊號(概念來自鋼琴,別忘了喬治是鋼琴家)。然而我們現在的跳頻則是以數位的方式處理。

他們的專利與跳頻的概念並沒有被世人遺忘。五0年代,紐約州的Sylvania公司(張忠謀先生,三十多年前在美國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這家電子/半導體公司)開始以跳頻為出發點作相關的研發。後來在六0年代,以跳頻為基礎的展頻(Spread Spectrum)技術出現了,美國軍方也開始在軍事通訊系統中使用展頻技術。

八0年代冷戰結束後,美國軍方解除了對展頻技術的管制,允許其商業化。1985年,美國的Qualcomm(高通)在加州成立,以展頻技術為基礎,研發出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系統。

行動電話之所以可以「去掉那條惱人的線」,是因為利用無線電波技術來傳輸語音和資料。但是大氣層中可供利用的無線電波「頻道」很有限,所以需要利用多重存取(Multiple Access)技術來作充分的運用。比方說大家很熟的GSM手機就是採用FDMA(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與TDMA(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兩種技術的混合體。然而在3G的時代,CDMA居於主導地位。如果仔細比較一下這些技術的英文字,會發現他們的結尾都是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差別在於第一個英文字是Frequency、Time還是Code。

在八零年代初期,第一代(1G)的類比式行動電話系統已略見老態。國際上相關的組織和廠商開始對第二代(2G)系統提出不同的解決方案。當時有能力獨立開發新系統的只有歐洲、日本和美國。於是歐洲的眾多國家同心協力發展出GSM系統,並很快地在1992年達到「一百萬用戶」的里程碑。GSM系統後來的發展很穩定,也很成功地推展到世界其他國家(包括台灣),成為第二代系統的大贏家。至於一向喜歡自創規格標準的日本,則發展了日本專用的PDC(日本人有多喜歡自訂規格,看數位相機記憶卡的眾多規格就知道了:CF、SD、MS、XD...)

八零年代末期,美國的Qualcomm也推出屬於第二代(2G)的窄頻CDMA系統(IS-95A)要和GSM競爭。雖然窄頻CDMA系統在技術規格上,要比GSM先進許多,但因為他們起步較晚,加上世界其他國家擔心,CDMA的技術幾乎全部掌握在美國公司手上,會發生壟斷的不公平競爭。所以窄頻CDMA系統只有出現在美國本土以及少數美國對其政策有絕對影響力的國家,如韓國和日本(這兩個國家都有美軍駐紮,幾乎是美國的附屬國)。有趣的是,經過一番峰迴路轉,第三代系統又回到以CDMA為一尊的狀況。

在聽完了這些歷史典故後,你有什麼感想呢?當你看到CDMA中的Code這個字時,會聯想到什麼呢?我不知道你會怎麼想。但我會由Code聯想到0和1,會聯想到數位,會聯想到戰爭電影「獵殺U571」中,一堆人歷經千辛萬苦從德國潛艇上搶來的「通訊用解碼機」,當然還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海蒂小姐與喬治先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雲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