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院/連加恩》以西非經驗 鼓勵學生接近人群
2004/08/10
(採訪對象/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台灣第一屆外交替代役男連加恩)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天生的「麻煩製造者」連加恩

《愛呆西非連加恩》講的是連加恩在西非布吉納法索當外交替代役的點滴。雖然役期已經結束,此刻他卻仍在布吉納法索,為了打造一所孤兒院。

會唸醫學,是因為父親是牙醫,自小耳濡目染,於是也選了醫科。服務的熱情似乎早就在他的血液裡。大學每次選服務股長(負責上課前協助教授準備器材)時,只要他被提名到,幾乎都是拍手通過。醫學院功課很重,不過暑假時他還是參加許多服務性社團,像是跟著「陽明十字軍」到鄉村的衛生站,作居家老人的慢性病例篩檢,同學分為兩人一組騎著機車到老人家中幫他們量血壓,除了健康的照料,他發現他們更需要的其實是關懷。

他說,從小在台北出生長大,這些經驗,對他而言最大的收穫是增加對台灣這塊自己住的土地的認識,看到不同於台北的視野。就像後來他選擇出國服務也是因為這樣,可以用不同的觀點來看事情,看不同的世界,知道世界上不是只有一種人。

滿腔服務的熱情有時反而會被看做「麻煩製造者(trouble maker)」,像大家很關注的教改,連加恩大學時就曾轟轟烈烈地辦過一場。那是在大五時,由於不滿臨床醫學的老師把難消化的東西一股腦地灌給學生,降低同學學習的效率,所有老師開學前都收到他們的關懷信,以及一份他們設計給老師自評的課程問卷,同時也讓同學評老師。而在榮總實習的時候,也是由於對實習醫生制度的不滿,再度改革。但因牽扯範圍大多了,所以更加艱辛。到最後,學生們創造了一些制度,讓實習醫師不會變成醫院的廉價勞工,而且能學到更多的東西。他笑說自己好像天生就喜歡製造麻煩,但其實是因為喜歡透過改變事情,來找到自己存在於那個地方的價值。

對於想念醫學的年輕朋友,連加恩的建議是,可以培養多一些對人的興趣,找方法和人群多接觸,因為醫生這個行業不是只有人體裡面的化學和細菌。此外,要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而旅行和閱讀對學習和思考有很大的幫助。如果能夠,可以在暑假時,到第三世界國家的醫療單位看看。當然愈高年級時去愈好,對醫學概念較完整,收穫和體會會更多;同學們漸漸會發現,學校裡接觸的教授,只是醫生的其中一種,不是只有醫學中心的醫生生涯才是成功的模範,醫生其實也分很多種,鄉鎮衛生所服務的醫生,他們選擇的是另一種人生。《疼痛─不受歡迎的禮物》這本書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作者是一位手外科醫生和痲瘋病專家,在印度的痲瘋病院工作。他的經驗可以給想要追求卓越表現的人一個啟發:就是以提升對病人的服務為中心,來追求醫術的精進,也就是說先出於利他,然後也能讓自己受益。(文/依倫)

連加恩簡介
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台灣第一屆外交替代役男。在布吉納法索一年八個月的時間,對外募集大量物資,改善當地環境、興建一所可收容約一百名孩童的孤兒院,並透過一封主旨為「垃圾換舊衣」的電子郵件,為非洲的居民募集了七萬多件的衣服,改善了他們的環境。深受布國上下一致肯定。也贏得外交部頒發「睦誼外交獎章」,他是有史以來這項殊榮最年輕的得主。著有《愛呆西非連加恩:攝氏45度下的小醫生手記》。

 

沒想到他役期結束,還是回去建立他的孤兒院,好厲害!!好感動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雲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